4月15-16日,作为上海环博会分论坛之一“2019城市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交流研讨会”成功在上海举办!来自中德多所机构、大学和公司的专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NAMA项目五个试点城市的代表也参与了此次在上海的所有行程,学习相关经验。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行程:
行程一:参观重点企业展位
4月15日上午,与会人员参观了此次在上海环博会上展出的四家致力于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公司:普拉克环保系统有限公司(Purac)、多普斯塔特(Doppstadt)、德国爱国们集团有限公司(Eggersmann GmbH)、挪威陶朗集团(Tomra)。
其中,普拉克是瑞典著名环保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餐厨、污泥、农废等有机垃圾能源化和水处理。目前在中国餐厨垃圾处理和市政污泥处理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完成了多个大中城市的垃圾处理项目。
多普斯塔特在垃圾分类设备与技术领域是全球领先的合作伙伴,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有机垃圾、园绿垃圾等提供分选机器,并适用于垃圾处理系统中的各类情景,如填埋场、回收站、转运站等。
爱国们集团凭借其自主设计的厂区、概念及产品,在回收领域建立了新的标准。其核心领域包括:回收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机械处理与有机处理。
挪威陶朗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分选及回收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运营机构。陶朗集团的业务横跨两大领域——资源回收和分选(包括再生资源、食品、矿产分选)。
行程二: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研讨会
4月16日,IWM NAMA项目钱名宇主任为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研讨会开幕致辞,并指出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强调政策和经济机制在促进垃圾综合管理领域向可持续和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随后,德国回收利用与效率技术联合会中国区负责人Michael Nelles博士和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的何品晶教授分别对中德两国的垃圾源头分类情况作详细介绍。
紧接着,来自波恩大学的Joachim Clemens教授结合他在中国的实地调查和检测结果,概括介绍了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情况,并指出垃圾填埋场运营优化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的周红明博士则结合IWM NAMA 项目前期在5个试点城市的基线调研,系统介绍了垃圾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随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合作中国碳排放交易能力建设项目的Kristian Wilkening主任介绍“中国和欧洲的排放交易体系”并探讨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在垃圾处理行业的潜在机会;最后,IWM NAMA项目技术顾问Nina Mitiaieva总结了德国城市促进垃圾源头分类相关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点击此处查看、下载会议报告合集。
参观环博会上致力于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公司,图片来源:GIZ
参观环博会上致力于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公司,图片来源:GIZ
IWM NAMA项目钱名宇主任作开幕词,启动此次研讨会,图片来源:GIZ
2019城市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交流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GIZ
德国回收利用与效率技术联合会中国区负责人Michael Nelles博士介绍德国的垃圾源头分类,图片来源:GIZ
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的何品晶教授就“中国垃圾分类思考”发表演讲,图片来源:GIZ
波恩大学的oachim Clemens教授介绍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检测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图片来源:GIZ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的周红明博士作“中国垃圾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开发结果分享”主题报告,图片来源:GIZ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合作中国碳排放交易能力建设项目的Kristian Wilkening介绍“中国和欧洲的排放交易体系”以及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垃圾行业的潜力,图片来源:GIZ
IWM NAMA项目技术顾问Nina Mitiaieva介绍“德国垃圾管理政策 – 促进垃圾源头分类”,图片来源:GIZ
2019城市垃圾分类与低碳发展交流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GIZ